从今天起,你的手机可以不用再插SIM卡了,在线开通号码,一机双号,那就切换运营商,中国终于迈入无卡时代。
但有意思的是,真正推动这件事的不是国内厂商,也不是运营商自己,而是苹果。
苹果时期海外版早就取消了卡槽,国内还在用实体卡,没几天苹果就宣布iphone air即将在中国上市,没有卡槽,只支持ec的消息一出,三大运营商迅速完成审批和系统升级,一项试点的10年,都未能全面落地的技术,就怎么一夜之间扑向了全国?
由外企来倒逼国内通讯变革,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。
可能很多人已经忘记,十多年前国内手机就被集体阉割了WiFi功能,第一代iPhone行货版国外能连WiFi,国内却直接拿掉,还有不少国产手机,明明硬件支持系统里却找不到开关,用户只能去搞水货,或者自己刷机解锁官方的。说WiFi不安全。要推广中国自研的wapi标准,但还有另一层阻力在运营商,一旦用户广泛使用免费WiFi,将直接影响3g流量收费。后来市场呼声太大,加上国际压力,这道禁令才慢慢放开。
到了2010年前后,WiFi终于成了手机的标配。
如今ESIM的推进路径,几乎在重演,国内手机厂商早已具备相关技术。几年前,华为、小米的部分机型在海外就已经支使ESIM,而在国内运营商一直拖着不落地。ESIM降低了用户更换运营商的门槛,意味着客户粘性下降、利润空间被压缩、话语权被削弱、安全生态不成熟等理由,成了延缓变革的缓冲派。而国内手机厂商一贯选择观望,虽然掌握了技术,却不能在国内打破平衡,担心影响与运营商的合作关系。只有等苹果率先打破僵局,政策与基础设施到位后再。顺势跟进,坐享红利,从大屏到快充,皆是如此,这确实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策略,但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创新的惰性。
ESIM的普及是大势所趋,更方便、手机更轻薄,防水也更好。
其实上,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技术,而是TZ、垄断、破局的勇气。这场ESIM推动的无卡变革再次说明,有时候外部竞争和市场压力反而比内部推动更有效。希望下一次的技术变革来临时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跟进与响应,而是有中国企业真正站到前面,去定义规则,提出属于我们的方案。
![]()
![]()
赞(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