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上面一直在放宽政策,为什么我们的体感上,却感觉经济好像没什么起色。
如果数千亿资金释放出来,我们收入又没涨,这资金又是流向哪里去?
在这趋势下普通人又该注意什么?
2025年5月7日,央行宣布实施一揽子宽松政策,包括:降息0.1个百分点,降准0.5个百分点,增加各类专项再贷款额度,这一系列操作共向市场释放了数千亿元中长期低成本资金。
那为什么我们的体感上,却感觉经济好像没什么起色?要搞清楚这个问题,首先要明白一个关键点:钱的问题,不在于多少,而在于流通速度。
想象一下,在一个小镇上,你用100块钱去饭店吃饭,老板赚了这100块,转身就去隔壁理发店理了发;理发店老板赚到钱后,又去服装店买了件衣服;服装店老板拿到钱,最后又回到你的店里消费。
你看,仅仅是这100块钱,就在小镇上创造了好几百块的交易和GDP。每一笔交易,都让一个商家有了收入,经济就很繁荣。
但如果情况变了呢?饭店老板赚了你这100块后,因为担心未来的生意不好做,他没有拿去消费,而是选择存进银行或者拿去还了之前的欠款。这时候,钱的流动就“卡”住了。
钱一旦不动,消费就停滞了。理发店、服装店因为没有生意,自然也就没有了收入,他们员工的工资也就可能收缩,一环扣一环,经济自然就冷下来了。
这笔钱并没有消失,它只是停下来了。
这恰恰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,过去几年,居民存款屡创新高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,我国居民存款余额为162.02万亿元,人均存款约为11.5万元。
账面上看起来我们非常富有,可大家普遍的感觉却是手头越来越紧,这就是因为大量的钱变成了“死水”,没有流动起来。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水库,哪怕库容再大,如果不开闸放水,下游的庄稼照样会被渴死 。
不过,最近情况也出现了变化。随着银行利息不断下调,2025年8月居民存款仅新增 1,100亿元,同比少增6,000亿元,连续第二个月显著低于季节性水平这说明,原本沉睡在银行里的存款,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了。
存款流向了哪里?一部分进入了股市、基金和债券市场;另一部分则变成了消费,比如买房、买车或是更换家电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大部分钱还是优先流向了金融市场,并没有立刻变成我们身边的“烟火气” 。
只有当资本市场真正释放出财富效应,让股民感觉自己赚到钱了,他们才敢于放心地去消费,钱才会从金融市场流向超市、商场和餐厅 。
其实,过去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是同一个道理。很多人批评说,高房价挤压了消费。可是我们看到,这两年房价确实降了,但消费也并没有因此而提振起来。
房地产本质上也是一种金融资产,它的繁荣,能带动水泥、钢材、装修、家电、甚至餐饮等一整条产业链的发展。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一样,它们的核心作用之一,是制造一种“赚钱的感觉”,而这种感觉,才是真正撬动消费的关键因素 。
这也是为什么上面要反复强调“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”的原因之一。
然而,仅仅依靠居民存款的“搬家”,本质上只是存量资金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,还不足以让整个经济活络起来 。真正能让经济活起来的,是新增贷款,也就是创造出新的“活水” 。
虽然上面出台了很多宽松的政策,但现实情况是,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,民营企业贷款的意愿非常低。
从数据上看,今年上半年,企(事)业单位贷款增加15.56万亿元,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.76万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11.58万亿元。这其中,贷款主体大多是国企和央企。这些钱虽然最终也会通过项目投资,流向钢筋水泥供应商和工人的口袋,但这个过程要慢得多
相比私企灵活快速的决策,这些“慢钱”需要走完漫长的审批、立项、招投标和合同签订流程,再经过一层层的账期,才能最终变成工人的工资和末端的消费 。
所以,这就是央行“放水”,而我们普通人却感觉经济没有好转的核心原因——因为这些钱流到我们身边,需要时间 。
当民间的主体不愿意花钱、不敢借钱的时候,上面就必须成为那个“最后的借款人”,先把经济的轮子转起来 。
而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什么1、 是尽量不要负债。现金为王,现在一定要以稳健为主,不要轻易使用杠杆,也不要投机,即使要投资,也应该投资在我们自己身上。因为无论处于什么周期,我们自己才是最有价值的资产。
2、 要做小而美,而不是追求大而全。当消费和投资变得越来越谨慎时,未来的大公司和大团队会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小而美,甚至可能只有一个人的公司。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谨慎的时代,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,而是利润。我们不是为了小而去小,而是为了控制成本、获得利润。
3、 在上面两个方向的基础上,开始建立一个有自己个人标签的独立系统。这才是跨越周期的关键。什么叫独立系统呢?比如,设计一个可以持续变现的产品或服务,或者打造个人IP,沉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工具,这些都可以成为具有个人标签的核心竞争力。
最后,在不负债、小而美、控制成本、追求真利润的基础上,静静等待经济好转,等待属于你的鲜花盛开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赞(0)